股骨头坏死是由于股骨头血供中断或受损,引起骨细胞及骨髓成分死亡,进而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、塌陷的疾病,若不及时干预,可能造成髋关节功能障碍。了解其诱因和症状,早发现早治疗,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,保留关节功能。
长期酗酒是股骨头坏死的 “隐形杀手”。每天饮酒超过 250 毫升(约半斤白酒)的人群,股骨头坏死风险是常人的 3-4 倍。酒精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,使股骨头内小血管堵塞,就像 “油路被杂质堵住的发动机”,无法正常输送营养。这类患者多在 30-50 岁发病,饮酒史通常超过 10 年,且饮酒量越大、时间越长,发病概率越高。
激素滥用是重要诱因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、地塞米松),会引发股骨头内脂肪细胞增生、血管栓塞,约 10%-40% 的使用者会出现股骨头坏死。这类患者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类风湿关节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)、器官移植术后需抗排异治疗的人群,激素使用量越大、疗程越长,风险越高,部分患者甚至在停药后数月至数年内发病。
创伤是明确诱因。股骨颈骨折、髋关节脱位等创伤,会直接损伤股骨头血供,约 20%-30% 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会继发股骨头坏死。创伤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与骨折移位程度、治疗时机密切相关,骨折移位越明显、治疗越晚,坏死概率越高,多在创伤后 1-5 年内出现症状。
展开剩余54%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。减压病(如潜水员、隧道工人)因环境压力骤变,血液中形成气泡堵塞股骨头血管;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疾病会影响股骨头血供;肥胖、长期负重等会增加髋关节压力,加速股骨头磨损。
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具有渐进性,早期易被忽视: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,初期多为髋关节或腹股沟区隐痛、酸痛,活动后加重,休息后缓解,常被误认为 “关节炎” 或 “肌肉拉伤”;随着病情进展,疼痛逐渐加重,从间歇性变为持续性,甚至在休息或夜间也会疼痛;活动受限表现为髋关节僵硬,无法灵活屈伸、旋转,下蹲困难、穿袜子费劲,行走时出现跛行;病情晚期,股骨头塌陷,会出现下肢短缩,行走困难加剧。
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与病程密切相关。早期(Ⅰ-Ⅱ 期)通过限制负重、药物改善循环(如扩血管药、降脂药)、物理治疗(如冲击波、高压氧)等,能延缓病情进展,约 70% 的患者可保留关节功能;中期(Ⅲ 期)可采用髓芯减压、植骨等手术,试图恢复血供、防止塌陷;晚期(Ⅳ 期)股骨头严重塌陷、关节间隙消失,往往需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。数据显示,早期治疗的患者,髋关节功能维持时间比晚期治疗者长 5-10 年。
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,长期酗酒者应逐步戒酒,使用激素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,避免自行增减剂量;有髋部创伤史者应定期复查。出现髋关节或腹股沟区疼痛超过 2 周,尤其是活动后加重时,应及时做髋关节 MRI 检查(比 X 线、CT 更能早期发现病变)。千万别因 “疼痛能忍” 而拖延,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保留关节功能,避免从 “隐痛” 拖到 “无法行走”,增加治疗难度和成本。保护股骨头,才能守护正常行走的权利。
发布于:江苏省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